google.com, pub-6611284859673005,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randpa 's Journey: HK1946想知道昔日的香港 值得一看!

Monday 18 March 2019

HK1946想知道昔日的香港 值得一看!



1945年日本投降8月30日,英國宣布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時值國共協商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無暇與英國政府交涉香港問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雙方就香港問題達成非正式協議:北京無意奪取香港主權,亦不干預中華民國公民和軍人在港活動,籍此換取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亦成為自由世界共產主義陣營在東亞的最前線。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韓戰中和歐美國家交惡,被貿易禁運,香港與澳門成為中國大陸轉運物資(包括取得難以取得的物資和出口貨物賺取外滙,外滙包括港幣)、徵集資金和收集情報的地點。香港亦從轉口港逐漸發展為工業城市,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期間除右派發動的雙十暴動外,政治基本平穩[44]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陸,紅衛兵多次意圖越過粵港邊境。後來爆發六七暴動[44]左派親中共人士響應中國大陸造反派號召,在香港多處策劃暴動。當時,香港街頭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蘿」(香港人形容土製炸彈的俚語),令香港陷入恐慌,期間有若干市民被炸彈炸死及被其他方法殺害,例如林彬被燒死。後來香港政府宣布戒嚴,駐港英軍軍隊攻陷左派總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聲明「長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針,禁止左派人士製造社會不穩[48][49],暴動逐漸平息,香港繼續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角力之地。金庸曾對池田大作說:「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可以說是『現狀不變,長期利用』八個字,再加上八字:『民族大義,利於國家』。香港現狀的維持對中國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只要能長期維持下去,可以加以充分利用。」[50]:31、「這其中香港所發生的作用之大、所作貢獻之重要,是無可估量的。由於這些實際的考慮,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的香港政策是『保持現狀,充分利用』。香港只有保持現狀,才對中國有用,既然有用,就長期而充分的利用之。這個政策一直不變。」[50]:36、「『反英抗暴鬥爭』,組織左派群眾,和香港的英國政府正面衝突,衝擊港督府,與警察打鬥,到處放置炸彈。英國出動正規軍反擊,雙方都有死傷,還累及不少無辜市民,一時局面十分惡劣。幸得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制止這種違反中央政策、破壞香港穩定繁榮的行動,左派暴動才漸漸平息。其後這場動亂的組織者與發動者據說受到了黨內的批評,有些人還受到處分懲罰,被下放到邊遠地區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改造。經過了這次教訓後,『不得破壞香港現狀』的政策在中共高層領導中更加得到重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香港現狀的維持對國家有利、對全國人民有利,也即是對全黨有利,對香港廣大中國同胞有利。

即使前任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推行屬殖民地時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楊慕琦計劃」時,容許殖民地在戰後擁有高自治權、自主權獨立,但在二戰後及經歷過1956年雙十暴動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動後,,英國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難以在中共的威脅下防衛香港,在暴動、間諜和顛覆局勢不穩定之下,香港民主化計劃告吹。

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務求政通人和。1973年香港受石油危機影響,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高速增長達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香港政府推行九年免費教育,進一步擴展香港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46],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70年代初期,基於新界將於1997年租約期滿,香港政府與英國政府多次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延續新界租約。1980年代初,英國提出分拆香港主權治權,主權歸中國,管治權歸英國,以求香港穩定發展。惟兩項提議均被中國政府拒絕。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北京提出上述建議,以便延續香港管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強烈反對,表示絕不讓步,他指香港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46]。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時稱:「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51]:121983年,被指放棄香港的駐華大使柯利達爵士代表英方繼續談判[52]。中國對香港主權立場強硬,期間香港地產股票港幣匯率急挫。1983年9月,港元陷入危機,港幣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跌至9.6港幣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繫匯率制度[註 9],匯率定為7.8港幣兌1美元。此後聯繫匯率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稱:「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許多爭端用類似這樣的辦法解決,我認為是可取的。否則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衝突,甚至武力衝突。」[51]:4912月19日,中英雙方分別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代表,在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國外交大臣傑佛瑞·豪等人見證下,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46],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聯合聲明》規定,英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將永久割讓予英國的九龍香港島和租約到期的新界一併交予中國,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北京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確保香港繼續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保留不抵觸基本法的法律,50年內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並保證香港除外交防務外於其他事務享有高度自治權。1989年,受六四事件影響,香港人對主權移交中國政府愈發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資產價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現,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求市民穩定。1990年4月4日,中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由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主席令,頒布《香港基本法》。

1992年,曾經出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到香港接替衛奕信,成為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總督主張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立法局、市政局、區議會三級選舉制度,放棄委任香港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當時香港市政局區域市政局有自主財政實權及土地使用權[53][54][55]。彭定康政改方案下所選出的立法局若能延續到1997年後,會令1997年後中國政府難以全面操控香港政治1994年,北京政府以該政改方案「三違反」等為理由[46],宣布立法局全體議員不可以直接過渡到特別行政區時期的立法會,並即時成立當時對於香港政府屬於非法的臨時立法會,臨時立法會當時在深圳開會,以避免香港政府取締和監視。1996年李麗珊滑浪風帆奪得香港首面奧運金牌。

特別行政區時期

1997年7月1日,在英女王代表查爾斯王儲、首相布萊爾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等見證下,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英國國旗香港旗伴隨《天佑女王》緩緩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香港區旗在奏起《義勇軍進行曲》中徐徐升起,英國移交香港主權予中國,結束對香港長達156年的管治,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同時成立。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於同日零時從深圳進駐香港,接替駐港英軍,履行防務職責。董建華就任香港首任行政長官

主權移交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在時任財政司曾蔭權和時任金融管理局局長任志剛帶領下,利用港府儲備入市抵抗大鱷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成功挽救香港股市。

2003年春季,非典型肺炎爆發。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SARS,共有299人死亡,為死亡率最高的地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8億港元[57]失業率上升至8.7%的歷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國家安全立法時,在極強反對聲音中依然因功能界別選舉制度而接近通過,成為香港市民不滿政府的導火線。雖然北京政府嘗試提供與香港互利的政策,例如簽訂《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興建港珠澳大橋以鞏固香港亞洲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無法阻止同年香港特區成立六週年[58]當日逾50萬人參與七一遊行(佔香港人口1/14);最後自由黨根據民意轉軚反對,政府最終擱置草案。疫症及遊行過後,為刺激市道,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委託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與中國大陸商討自由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推出港澳個人遊。而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經濟和民生為主,籍此安撫香港市民。香港政府亦制訂人口政策吸引專才移民和投資移民,以提昇人口質素。

2004年7至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的通貨膨脹,走出持續68個月的通縮時期。同年4月2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否決於2007年普選特首並否決於2008年普選立法會,並解釋,到2017年及以後先後普選特首和立法會[59]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因為「健康問題」辭職。補選中唯一候選人、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自動當選並於同年6月21日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出任行政長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泛民主派批評「原地踏步」,議案最終因為票數不逾2/3而不獲通過,故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08年立法會選舉方法維持不變。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運動員高禮澤李靜在男子雙打桌球項目中奪得銀牌,為香港取得歷來第二面奧運會獎牌。

2006年2007年,因為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香港政府宣布臨時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育組織發起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包括舉行論壇、靜坐和絕食,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兩次事件也提昇香港市民對保育文物、公共空間城市規劃的意識。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60],決定香港可以於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並於2020年普選立法會。

香港經濟2008年下半年開始穩定,因為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急轉直下,結束香港自2003年7月開始的5年經濟復甦,股市、樓市暴挫,裁員及倒閉潮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時,香港承辦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而香港政府又在此時出現多番施政爭議,例如外國副局長風波[61]及處理滯留泰國的香港人事件等等[62],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長官曾蔭權民望大幅下滑。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逼亞洲,香港政府嚴陣以待。香港於5月1日確診首宗病例,史無前例封鎖該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灣仔維景酒店。同年12月,香港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為香港首次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2009年末至2010年初,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撥款在立法會審議,期間引起爭議和一連串社會運動,包括反高鐵運動撐高鐵運動五區苦行,最終更爆發警民衝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諮詢香港市民,期間5名地區直選立法會議員發起五區總辭,以辭職後舉行的補選「公投」。政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最終由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黨的支持下,在立法會以2/3票數通過,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會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即超級區議員)則各加5席。2011年,為阻止再次五區總辭「變相公投」,香港政府提出遞補機制,然而缺乏諮詢,為當年七一遊行評擊重點,其後香港政府宣布押後立法並展開諮詢。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架載有20名香港遊客的旅遊公車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被一名當地前任警務高級督察挾持,最終釀成8死7傷的慘劇,香港政府稱事件為馬尼拉人質事件。事件造成菲律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香港關係一度緊張。香港政府在事件的開端時就隨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嘗試解決事件,於事發當日下午,聯絡菲律賓總統、派出專機與醫療支援隊前往事發現塲善後,並且於事後派遣政務司司長親身接機及慰問倖存者、安排香港警察樂隊舉行喪禮、安排專家應變與調查、每日隔時段公布消息。此外,8月24日至26日連續3日香港區旗下半旗致哀。香港政府反應迅速,處理手法妥當,香港市民對香港政府的高級官員評分及滿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經過3年多,菲方於2014年4月對港方作正式聲明和賠償,說菲方對人質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

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發生種票風波,例如美孚新邨出現「1屋7姓13票」[65]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翌年2012年,三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唐英年參選行政長官選舉,最終梁振英以689票勝出當選[66]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車女子凱林賽,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奪得銅牌。
2012年9月8日,政府計劃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府資助出版的課程參考書《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為「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等稱頌內容,以及《課程指引》中載有「國情範疇學習,重視『情懷』、注重『情感』、本於『真情』」,令社會大眾質疑課程洗腦」,引起一連串大規模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的社會運動,香港市民透過例如設置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方式,要求港府撤回該科目。同年10月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內擱置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但拒絕撤回科目。

2013年免費電視牌照爭議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批評,王維基香港電視網絡不獲發牌激起市民反彈,有評論指一連串事件令政府公信度急跌,引發管治危機[68][69]。翌年2014年6月10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表逾23,000字的一國兩制白皮書,當中提到特區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政府授權[70]。市民對白皮書普遍態度負面,認為中共藉此恫嚇港人及擔心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2014年9月26日,大批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抗議,反對八三一政改方案,並爭取自由提名的行政長官選舉制度。警方於9月27日出動防暴警察驅散示威者,9月28日使用催淚彈等驅逐示威者,觸發雨傘革命。示威者佔領港島九龍的主要幹道。佔領行動歷時79日至同年12月15日結束。而八三一政改方案隨後亦在立法會被大比數否決

2017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稱,「《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沒有主權,沒有治權,也沒有監督權」。[72]英國外交部其後回應稱,在聯合國註冊的《中英聯合聲明》仍然有法律約束力,作為共同簽署國,英國致力密切監督《中英聯合聲明》實施情況
2019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Source: Wikipedia.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