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之後,我們曾在亞皆老街一帶暫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家人終於被分派到新竹園安置區,位於獅子山的半山腰。這裡,成為我們人生新一章的開始——一個全新的起點,雖然生活依然簡樸而艱苦。
我們被安排在第一區101號,面積約二百平方呎。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可能顯得非常狹小,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這代表著安穩與希望。
父親和安置署的一位工人一起,從零開始搭建我們的家。
牆身下半部用磚砌成,堅固且牢靠;上半部則以木板、木條和鐵皮拼接而成。屋頂覆蓋著石棉瓦,為我們遮擋烈日和傾盆大雨。
備註:
加拿大對石棉的使用有非常嚴格的管制。《石棉及含石棉產品禁令規例》(SOR/2018-196)全面禁止石棉及含石棉產品的進口、販售和使用,只有極少數在無替代品的特殊情況下例外允許。像安大略省等地也有更嚴謹的職安規定,用於處理與石棉相關的建築或維修工程。
就這樣,一磚一瓦,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起了我們的家。
它不華麗,但它屬於我們。
再度搬遷 —— 第六區,黃大仙廟旁
我們在第一區住不了多久,家人很快又被調往第六區,這是靠近山腳、離著名的黃大仙廟最近的地方。直到今天,黃大仙廟仍是香港最繁忙、最著名的廟宇之一,香火鼎盛,遊人不絕。
當年,周邊街坊因善信、香火與傳統儀式而熱鬧非常。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那是一片色彩繽紛、充滿文化氣息的天地。
最終的家 —— 第三區的水泥屋
之後,我們最後一次搬遷,來到第三區。這次安置署給我們提供的是一間真正的水泥連排屋。相比之前那些由磚塊、木板與鐵皮搭成的住所,這座房子顯得堅固、安全,也更現代。
我們非常興奮。
因為它終於有了電力和自來水——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這是奢侈品。
在那之前,竹園的生活非常原始。早期我們用柴火煮食,後來改用煤油爐。夜裡,家中亮起的是煤油燈。儘管生活簡單而艱苦,那些日子卻充滿了溫暖、家人的愛,以及獅子山精神的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