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AU | 2025年7月28日
那个让中文打字成为可能的人
想象一下1970年代在计算机上打中文的情景。当时,中文出版商需要配备数千个按键的巨型键盘才能排版一本书——而英文出版商几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中文出版需要数月。
这时,朱邦復出现了。这位从嬉皮士转型的计算机天才拒绝接受中文无法跟上数字时代的现实。这个没有计算机科班背景(他学的是农业,还曾当过巴西嬉皮士)的人,发明了仓颉输入法——让中文也能用标准QWERTY键盘输入。更惊人的是,他后来免费公开了这个发明。
这是一个文化叛逆者如何改变中文计算未来的故事——而他的理念,可能正在塑造AI的未来。
从嬉皮士到科技先驱:朱邦復的传奇人生
朱邦復的人生就像一部波西米亚冒险小说:
- 1937年生于湖北,内战期间随家人迁往台湾
- 学农业出身,却辗转做过音乐创作、走私生意和巴西嬉皮公社成员
在圣保罗出版社工作时顿悟:为什么中文书籍排版要半年,而英文只要一天?
- 他的答案是:中文需要自己的数字字母表
- 仓颉输入法的诞生:把5万个汉字拆解成24个键
- 1976年,经过多年拆解字典、分析笔画后,朱邦復发布了仓颉输入法——通过将汉字拆解为24个"字根"对应键盘按键的革命性输入方式。
仓颉原理(给非技术派看)
汉字被分为哲理、笔画、人体、字形四大类
例如:
- "中" = 丨(L)+口(R) → 打"LR"
- "國" = 囗(W)+王(G)+丶(I)+口(R) → 打"WGIR"
- 不用拼音——纯靠逻辑与几何
- 1980年,朱邦復与宏碁合作推出天龙中文电脑,首台原生处理中文的计算机。1982年,他将仓颉输入法捐给公众领域——不申请专利,不收版税。
"文字应该属于使用它的人民。" ——朱邦復
超越输入法:朱邦復的"中文DNA"计算机梦
朱邦復的野心不止于键盘。他认为汉字具有"基因"——可复用的组件能让计算比字母文字更高效。
他的疯狂构想
"中文DNA"理论——像乐高一样组合汉字,存储需求暴降(例如6万字仅占256KB)
- 单挑微软——1990年代开发聚珍系统,整套中文操作系统可放在一张软盘里(对比Windows臃肿的5MB字库)
- 超前的AI实验——2011年团队开发出将古诗生成3D动画的AI(比ChatGPT早十多年)
- 终极梦想:会"中文思维"的AI芯片
- 87岁高龄的朱邦復仍在创新。2022年,他的团队发布龙芯——基于RISC-V架构的中文AI处理器。
为什么重要
- 英文AI把单词视为任意符号,而汉字本身就是概念(如"火车"=火+车)
- 朱邦復认为这使中文更适合AI推理——这个争议性观点正引发新思考
- "中文将成为AI的语言。" ——朱邦復
为什么今天仍需记住朱邦復
朱邦復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文化斗士。他证明了:
✅ 开源战胜商业垄断(仓颉比专利系统更长寿)
✅ 语言塑造技术(而非技术决定语言)
✅ 叛逆者可以改变世界——哪怕起点是嬉皮士音乐人
下次当你用手机打中文时,请记得:这一切始于一个台湾辍学生的疯狂想法
延伸了解
- 观看:《记承天寺》(朱氏AI古诗动画)
- 阅读:科幻小说《宇宙浪子》(融合功夫、AI与哲学)
- 探索:朱邦復文化基金会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
特別感謝1970-80年代香港無線電視退休明星阿燦廖偉雄先生的生動敘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